江東平 | 守望歷史 留住記憶
守望歷史 留住記憶
江東平
12月13日,當國旗第十次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而降,當和平的鐘聲再一次為歷史記憶而鳴響,我們進入了“公祭時刻”?!皣泄?,法立典章”,讓早有歷史結(jié)論和法律定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成為國家記憶,莊嚴宣示了中國人民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chuàng)未來的堅定立場。我們以國之名,把民族的苦難銘刻于心,把和平的愿望付諸于行,凝聚起圓夢中華的前行力量。
這是勿忘國恥的家國情懷。在首次國家公祭儀式上,國家公祭鼎的帷幕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徐徐揭開,作為國之重器立于公祭廣場,向世人宣告了“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諼,祈愿和平”的心愿。每一次祭奠,都是一次對歷史的回望,守護的是不能忘卻的記憶,捍衛(wèi)的是不容否認的真相?!妒澜缬洃浢?南京大屠殺檔案》、《拉貝日記》全譯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等百余本圖書的出版,《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等多家學術(shù)期刊發(fā)表的千余篇論文,無不昭示著南京大屠殺慘案鐵證如山。這一人類歷史上的黑暗一頁,永遠留在了中華民族的苦難記憶里。
這是記憶傳承的強大力量。多一個人記住歷史,就多一份傳承的力量。在國家公祭的哀思中,歷史的記憶綿延不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代代相傳。在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家庭祭告活動中,幸存者的后人和青少年代表為死難者名字“描新”,越來越多的幸存者后代接過了傳承歷史記憶的接力棒。分眾化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讓全國各地的學子和不同行業(yè)群體在“大思政課”中牢記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時代使命。
這是共筑和平的美好愿景。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世界記憶名錄》以來,更加突顯了這段歷史的國際意義。近年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海外參觀者在紀念館寫下和平的心聲,南京大屠殺中救助中國難民的國際友人后代創(chuàng)作了歌曲《感同身受》,紫金草國際和平學校引導國際青年做和平理念的踐行者,南京大屠殺史實國際巡展使海外觀眾看到了浴火重生的新南京。國際和平徒步、國際和平燭光祭、海外華人和平集會等紀念活動,讓中外人士認識到“和平而不是戰(zhàn)爭,合作而不是對抗,才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永恒主題?!?/p>
守望歷史是為了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留住記憶是為了走好未來的路。讓我們筑牢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信念之基,以史為鑒,奮勇前進,把強國建設(shè)、民族復(fù)興偉業(yè)持續(xù)推向前進,不斷開創(chuàng)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