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成炬 | 他們,讓春節(jié)更溫暖
春節(jié)假期,一群身穿紫色馬甲的志愿者用真誠的服務,為觀眾帶來溫暖。他們中有土生土長的南京人,也有從遙遠的國度來寧生活的國外友人。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為傳播南京大屠殺史實、呼吁和平貢獻力量。今天,我們把鏡頭對準這些可愛的志愿者。
國際志愿者:用世界語言講述南京故事
“之前來紀念館很多次,但春節(jié)來做志愿者還是第一次?!碧﹪媚锇茁迓逵檬炀毜闹形恼f。在引導觀眾寫留言時,她遇到了一位中國男孩,“他與我分享了參觀感受,我非常感動。我會把在這段志愿服務的經(jīng)歷分享給泰國的朋友以及其他外國友人,希望更多人知曉這段歷史。”
與白洛洛一同做志愿服務的還有來自美國的小伙兒、河海大學英語外教喬納森?!拔襾砟暇?年了,曾有一名學生與我分享她在紀念館做志愿者的故事,為喜愛的城市做點事情很有意義?!庇谑牵?020年1月,喬納森向紀念館正式遞交了志愿者申請書。
美國醫(yī)生羅伯特·威爾遜的故事讓喬納森感觸頗深,他向觀眾詳細地介紹了威爾遜醫(yī)生的事跡。他說:“威爾遜醫(yī)生也來自美國,他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想把他的故事,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告訴更多人,讓在地理上彼此遠離的人們圍繞這段歷史鑄起集體記憶。”
喬納森還遇到了河海大學畢業(yè)生朱雅。遇見曾經(jīng)的老師,朱同學非常激動,她向喬納森分享了自己參觀后的感受,喬納森鼓勵朱同學多參加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貢獻青春力量。
春節(jié)假期,來自佛得角的姑娘愛珊歡,以及來自韓國的小伙兒李度憲和姑娘樸智源也來到紀念館做志愿服務。
愛珊歡曾參加“云游紀念館”國際版視頻拍攝,用英語向世界講述和平大鐘的故事;李度憲曾參加紀念館書法沙龍活動,通過筆墨書寫和平,他說:“這是全人類的共同記憶,我會向海外更多人,講述我看到的歷史?!表n國女孩樸智源是第一次做志愿服務,她說,參觀紀念館時感到觸目驚心,這讓她有了要做些什么的強烈意愿。
樸智源、白洛洛、李度憲向觀眾發(fā)放菊花
愛珊歡向觀眾發(fā)放新春紀念品
如今,紀念館匯聚了來自37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近400位紫金草國際志愿者。他們用自己的特長和語言,通過志愿講解、翻譯史料、參加國際交流活動等多種方式,向世界講述歷史。
歷史記憶傳承人:接過接力棒傳播歷史真相
春節(jié)假期,幸存者馬秀英的孫子馬駿和重孫女馬雯倩來到紀念館做志愿服務。“假期中有許多觀眾來參觀,我想趁著這次機會,向更多人講述祖奶奶的故事,用她的親身經(jīng)歷,告訴人們勿忘歷史?!瘪R雯倩說。
馬雯倩站在幸存者照片墻前,凝視祖奶奶慈祥的面容
馬雯倩是一位“95后”,地道南京人。2019年,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后代傳承記憶行動啟動,馬雯倩自告奮勇報名加入。從那時起,她成為了一名紫金草志愿者,擔任志愿講解員。《冤魂的吶喊》雕塑、國家公祭鼎、災難之墻、“和平之舟”……她從幸存者后代的視角,講述那段悲愴的歲月。
“看到假期中這么多觀眾來參觀,我很感動。祖奶奶生前說過,‘只要活著就一直作證’。我會繼承祖奶奶的遺志,把這段歷史傳遞下去,這也是對她最好的告慰?!?/p>
馬雯倩說,在多年志愿過程中,她遇到許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這讓她更加體會到,當代年輕人應肩負起傳承歷史、傳遞和平的使命?!皞鬟f歷史與和平之聲,是幸存者后代都該去做的事?!?/p>
馬駿和馬雯倩為觀眾講解
如今,越來越多的如同馬駿、馬雯倩一般的幸存者后代,加入志愿服務的隊伍中。葛道榮的兒子葛鳳瑾曾赴日向日本民眾講述父親的親身經(jīng)歷;艾義英的孫子黃睿多次陪同祖母參加家祭、閱讀尋訪等活動;夏淑琴的曾外孫李玉瀚多次向國際友人講述家族的故事……幸存者的二代、三代甚至四代接過傳承歷史記憶、傳播歷史真相的接力棒。未來,這支志愿者隊伍還將繼續(xù)擴容。
社會志愿者:志愿服務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春節(jié)假期,還有許多社會志愿者放棄休息,來到紀念館服務觀眾。70后趙林正是其中的一員。他曾于2000年因見義勇為獲得表彰,多年來,他一直熱心于公益事業(yè)。從2019年開始,他幾乎將休息時間全部奉獻給紀念館志愿崗位。這個春節(jié)假期,他每次來紀念館都會做上幾小時志愿服務,“這樣我才覺得心里踏實,才覺得過了一個有意義的春節(jié)。”
趙林
截至目前,趙林在紀念館志愿服務時長接近4000小時。他說,胸前別著紫金草徽章,是榮譽和驕傲,“有時觀眾的一句感謝,我都能激動半天。”在趙林的感召下,他的妻子和兒子也加入紫金草志愿者的隊伍。
67歲的李國榮也是紫金草學雷鋒志愿服務隊的“老面孔”,與其他志愿者不同,李國榮年輕時是一名軍人,32年的軍旅生涯讓她對前來參觀的軍人觀眾格外關注。
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千里迢迢從東北來到南京參觀紀念館的軍人?!斑@位軍人告訴我,他作為一名軍人,保家衛(wèi)國是職責,了解這段歷史能讓他更清楚地認識到肩負的責任。”
李國榮
社會志愿者不止于他們,還有退休教師傅云生、江蘇省婦幼保健院團總支書記戴榮、東南大學醫(yī)學生常茂肖……這支隊伍正在不斷壯大。志愿服務已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他們用一舉一動充分詮釋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
春節(jié)假期
還有許多志愿者默默付出
在他們身上
我們看到了善良、敬業(yè)、奉獻的模樣
謝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