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解放日,這群學子走進歷史教育場所,他們說......
75年前的今天,南京勝利解放。紀念館邀請了來自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的40余名師生們,走進南京歷史教育場所,實地感受歷史。師生們首先來到了渡江勝利紀念館,隨后,他們共同參觀約翰·馬吉故居、《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三個必勝”專題展區(qū)、并對話歷史證人。
上午10點,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的師生們來到南京市第十二中學。這所中學的前身是1917年美國傳教士約翰·馬吉以基督教圣公會的名義在南京下關創(chuàng)辦的益智小學,在南京市第十二中學的老師帶領下學生們參觀了約翰·馬吉故居。
位于第十二中學校園內(nèi)的約翰·馬吉的雕像
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約翰·馬吉先后擔任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委員和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分會主席,參與救助南京難民和受傷的中國軍人。他還用16毫米攝影機秘密拍攝日軍暴行,他拍攝的影像成為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有關南京大屠殺暴行的唯一動態(tài)畫面。
高三A班段妤霏同學說:“約翰·馬吉先生當年用攝影機拍攝下來的日軍暴行,以各種方式保護南京民眾,他和善、堅定、勇敢,與其他堅持留在南京的中、外人士一同譜寫了人道主義樂章,他的無畏義舉讓人感動?!?/p>
下午,同學們來到紀念館參觀《南京大屠殺史實展》與“三個必勝”專題展區(qū)。在教育專員的講解下,學生們認真聆聽。
吳緒梓同學今年17歲,即將去美國學習歷史專業(yè)。他說:“剛進入展廳時,墻上一排排的南京大屠殺歷史檔案映入眼簾,每一本檔案背后都是一段痛陳心扉的悲劇,30萬同胞們的生命都曾鮮活綻放過。感謝幸存者爺爺奶奶們勇敢地活了下來,成為活的歷史書,告訴生于和平年代的我們,那段黑暗沉沉的往事。作為一名學習歷史專業(yè)的學生,將來我也有可能會成為一名歷史工作者,我會以張純?nèi)缗繛榘駱?,把這段歷史向世界傳播,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大眾知曉?!?/p>
來自高三B班的黃韜略告訴小編,他對“三個必勝”專題展區(qū)的圓筒形刑具印象最為深刻。這是一個長長的圓形鐵籠,這個鐵籠整體呈圓柱形,中空,籠內(nèi)壁鑲滿鋒利的釘刺。一旁的展板上寫著:侵華日軍用刑具“滾地籠”。據(jù)了解,當年,侵華日軍把他們認為的“犯人”衣服剝光,塞進籠內(nèi),然后就在地上滾動籠子,籠子里的人被鐵刺扎得皮開肉綻……
位于“三個必勝”專題展區(qū)的圓筒形刑具
黃韜略說:“看到這個刑具,就會了解,曾經(jīng)被關在里面的人是何等的痛苦,侵華日軍的暴行是何等殘忍。這是我第一次來到紀念館,這里莊嚴肅穆,讓人內(nèi)心生出巨大的悲傷感受,有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1937年在南京這片土地上究竟發(fā)生了什么,我會把事實告訴給身邊的親友,等我出國后,也會告訴我在國外的老師、同學們,把對歷史的敬畏與對和平的期盼傳播到世界?!?/p>
我們邀請到了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方素霞的女兒周柏選,為學生們講述其祖輩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遭遇,她聲音略帶哽咽地說:“那時我母親只有三歲,可是要和家里人一起去逃難,她太小了,走不動了,不停地哭,要喝水,要大人抱抱。可是頭頂是日本飛機的轟炸,地上全是尸體,哪里還有心思管她?!焙髞恚捎诳蘖颂?,方素霞的耳朵被淚水灌滿,從此后右耳便落下疾病,這些年來始終聽不清。周柏選說:“我的母親經(jīng)常告誡我們子女,要牢記歷史,把歷史講給下一代聽,讓我們把國家建設好。”
龔思睿同學聽了記憶傳承人的分享后,說:“侵華日軍在當年傷害了很多的中國平民,方素霞奶奶那時候只有3歲,正是依偎在父母的懷抱享受父母呵護的年紀,卻要面對殺戮與逃亡,即使現(xiàn)我也不敢去想象,在那個年代的她們要如何堅強的活下來。感謝她們勇敢、堅韌地活了下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們有幸生于和平年代,那就要去更加努力地學習,學成歸來,建設祖國,把最好的一切帶回祖國,不放棄追逐夢想的步伐,亦不辜負前人的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