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長假,近13萬觀眾走進紀念館“觸摸歷史”
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在我國已經存在了上千年
西晉《風土記》說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div>
這是“端午”一詞最早的出處
大家更熟悉的節(jié)日源頭
是為了紀念楚國名士屈原
相傳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
百姓紛紛到江邊憑吊,流傳至今
屈原的家國情懷
由己及家,由家及國
由國及天下
古往今來
仁人志士為此前赴后繼
奮斗不息
今年端午小長假三天
累計有近13萬觀眾來到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
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觀
其中6月16日35360人次
6月17日53949人次
6月18日36139人次


傳承·家國情懷
手牽著孩子、戴著太陽帽、撐著遮陽傘……今年端午小長假三天,小編注意到,很多參觀者把紀念館作為南京之行的第一站。在這里,人們近距離“觸摸歷史”。其中有不少家長,身體力行,帶著孩子前來參觀紀念館,將此行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一課。
小長假第一天,一位來自河南的陳媽媽說,女兒今年7歲,剛上小學一年級,“端午放假帶她來紀念館,想讓她了解這段歷史,珍惜現(xiàn)在的和平生活?!?/div>
小長假第二天,一個兒子指著展廳里一幅圖片問媽媽:“這是中國人舉手投降嗎?”一旁的媽媽回答:“當然不是,這是日軍在搜捕中國軍人,只要他們發(fā)現(xiàn)有人手上有老繭,就說明是‘拿槍’的軍人,就要把他們抓起來殺掉……”這位年輕的媽媽細致地給兒子解釋這些照片背后的意義。



一位小女生參觀結束后,在紀念館留言簿上寫下:“勿忘國恥,世界和平!”讓小編感動不已。
傳遞·世界記憶
小長假第三天,紀念館來了一群意大利觀眾。他們來到中國,來到南京,并選擇第一站來到紀念館,就是想要了解1937年在南京發(fā)生的這段歷史。他們說,“意大利也曾發(fā)生過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了太多的痛苦。這個世界不該有戰(zhàn)爭,但是歷史不能改變,我們很珍惜現(xiàn)在的和平。”




他們在留言簿上寫下:歷史教會我們要互相愛護,并紛紛簽名。

傳送·溫馨服務
在紀念館一線崗位上,有一群可愛的人——保安、講解員、志愿者。他們與觀眾接觸最多。當觀眾在烈日下排隊等待時,他們堅守崗位,提供精細化的服務。
節(jié)假日里,紀念館的講解員每人每天平均接待6場次,每場大約1小時的講解下來,幾乎都是汗流浹背。




由南京高校大學生組成的志愿者團隊,在現(xiàn)場為觀眾提供醫(yī)療救護等服務。當觀眾需要時,他們背著小藥箱第一時間趕到現(xiàn)場,提供貼心服務。


每逢大客流,紀念館一線崗位上,最辛苦的要數(shù)保安。他們全副武裝,頂著大太陽,筆直地站在室外,引導觀眾有序進館參觀。很多人臉上掛滿汗珠,衣背濕透了,卻說:“沒事,應該的。只要大家來紀念館參觀得滿意,我們的付出就是值得的?!?/div>
為一線的他們點贊!辛苦了!
民諺云
端午節(jié),天氣熱,五毒醒
在這里
小編再次祝愿大家
端午安康
讓我們?yōu)榱擞谰玫暮推?/div> 
共同堅守 共同努力
本期編輯:李凌 許晶晶 潘琳娜 楊夢秋 俞月花

發(fā)布日期
2018-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