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lián)系我們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搜索表單

  再過幾天,南京、明斯克和布拉格三座城市,因為兩場展覽,將吸引世界無數(shù)愛好和平人士的目光。

 

 

  展覽名稱:《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
  時間:2018年6月5日至7月5日
  地點:白俄羅斯偉大衛(wèi)國戰(zhàn)爭博物館11號展廳
  主辦單位:白俄羅斯國家文化部、中國人權發(fā)展基金會、江蘇省外文化交流協(xié)會
  承辦單位:南京市對外文化交流協(xié)會、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白俄羅斯偉大衛(wèi)國戰(zhàn)爭博物館
 
 
  展覽名稱:《共同見證:1937南京記憶》
  時間:2018年6月7日至7月7日
  地點:捷克布拉格斯摩霍夫國家大廈
  主辦單位:五洲傳播中心、江蘇省對外文化交流協(xié)會
  承辦單位:南京市對外文化交流協(xié)會、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曾先后到舊金山、名古屋、佛羅倫薩、莫斯科、岡城等30多個國際城市舉辦展覽。此次即將赴歐洲兩地的史實展旨在促進歐洲社會,特別是白俄羅斯民眾和捷克民眾對南京大屠殺歷史的了解。
 
  對話紀念館館長張建軍
  Q1:為何選擇白俄羅斯和捷克作為辦展國?選擇明斯克和布拉格作為辦展地?
  “
  二戰(zhàn)期間,中白為反法西斯同盟國、為實現(xiàn)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2015年,捷克總統(tǒng)米洛什·澤曼來華出席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體現(xiàn)了尊重歷史事實的精神。南京與明斯克、布拉格雖然相距遙遠,但卻有很多相似之處:三座城市都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明,都在二戰(zhàn)期間遭到侵略者的涂炭和破壞,也都在戰(zhàn)后重建中浴火重生,走進這樣兩個歐洲城市舉辦史實展,正是為進一步增強各國人民尊重歷史、共鑄和平的共識。
  “
  說起紀念館和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偉大衛(wèi)國戰(zhàn)爭博物館的緣分,可以回溯到2016年舉辦的世界紀念館聯(lián)盟的學術研討會。中間會議休息的時候,我與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偉大衛(wèi)國戰(zhàn)爭博物館館長互相交流時形成初步意向,之后兩館正式商談確定互相交換辦展的意向,正式建立兩館合作機制。
  “
  紀念館和捷克的“緣分”也很深,2017年,捷克總統(tǒng)米洛什·澤曼專程攜夫人前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并向死難者獻花悼念,他也是紀念館建館以來首位來館參觀的在職總統(tǒng)。參觀后,米洛什·澤曼留言:“深深的哀悼”。
 
▲捷克總統(tǒng)夫婦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
 
▲捷克總統(tǒng)米洛什·澤曼留言
 
▲“深深的哀悼?!薄菘丝偨y(tǒng)米洛什·澤曼
 
  Q2:2016年10月22日,《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在法國岡城和平紀念館正式開展,這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南京大屠殺檔案列入世界記憶遺產(chǎn)名錄后,我國首次在歐洲國家舉辦南京大屠殺史展覽。這次即將赴歐洲兩地的史實展與岡城展有何異同?
  “
  2016年史實展在法國岡城舉辦,架起南京與岡城兩地、兩館歷史文化交流的平臺,通過共同承辦展覽,中法民眾對包括南京大屠殺歷史在內(nèi)的二戰(zhàn)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交流,在歷史認知上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岡城市長布魯諾在開幕式上表示:“此次展覽的舉辦讓法國及歐洲民眾意識到,二戰(zhàn)實際上是從1937年中國戰(zhàn)場開始的,中國人民在這次戰(zhàn)爭中飽受摧殘和犧牲?!?/div>
  在明斯克和布拉格,展覽的場地面積與岡城不盡相同,因此展覽的陳列會有區(qū)別。但是有一個不變的核心就是:“展覽依然以歐美史料為基礎,從第三方人士的視角講述歷史故事。”
  本次展覽立足史實,以歐美人士的視角為切入點,挖掘細節(jié)、講述故事,重點通過當年身處南京的歐美教授、傳教士、醫(yī)生、記者、外交官或商人的日記、書信、文件、照片以及影像,原文呈現(xiàn)第三方檔案,展示歐美人士共同見證的南京大屠殺歷史。是客觀冷靜地敘述,客觀冷靜更有力量!
 
  Q3: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殺檔案》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遺產(chǎn)名錄”。目前,西方世界對這段歷史的了解在逐步打開。然而,要讓南京大屠殺歷史真正成為世界人民的共同記憶,還需要更為廣泛持久的國際傳播。如何看待史實展的國際傳播意義?
  “
  2015年《南京大屠殺檔案》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遺產(chǎn)名錄”,但不意味著它一日之間就成為了世界記憶,世界記憶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而到國際社會舉辦史實展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而事實上,對南京大屠殺歷史的國際傳播也順應世界各國愛好和平人士的需要。舉個例子,南京大屠殺期間,國際友人約翰·馬吉用16毫米攝像機秘密拍攝下日軍的殘酷暴行,2017年10月,作為一名專業(yè)攝影師,約翰·馬吉的孫子克里斯·馬吉來到南京,沿著當年祖父在南京拍攝的地點和路線,一路追尋,重新拍攝??死锼埂ゑR吉說,自己很多年前就看過祖父拍攝的南京大屠殺影像,那些畫面多年來一直刻印在腦海中。這次追尋祖父足跡,就是要以拍攝影片的方式更多地了解歷史真相。為此,他還專門采訪了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他說:“希望把真實的歷史講述給更多人。” 
 
  Q4:2016年12月12日,江蘇省舉行“南京不會忘記”紫金草國際和平紀念章頒發(fā)儀式,向1937年在國際安全區(qū)庇護中國25萬難民并記錄下日本侵略者殘暴行徑的國際友人和義士致敬。當時鼓樓醫(yī)院美籍醫(yī)生理查德·布萊笛的后人史蒂芬·布萊笛說:“西方國家越來越多人知道南京大屠殺歷史,但是還遠沒有達到這段歷史應該達到的知曉度。我的許多朋友,正在美國做記錄和傳播這段歷史的工作,我覺得這是該告訴全世界人民的事情。”如何將這段歷史告訴全世界人民?
  “
  國際友人的后代認為,銘記和傳播這段歷史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南京大屠殺史實的廣泛國際傳播正在筑起牢不可破的人類記憶。當?shù)貢r間去年10月26日,加拿大安大略省議會投票通過華裔議員黃素梅關于設立“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日”的66號動議,將每年12月13日定為“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日”,從而使安大略省民眾有機會了解二戰(zhàn)期間日軍在南京的暴行。而海外首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紀念日”,正是西方國家認可并推動民眾知曉的方式。
  但這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我們主動走出去,將南京大屠殺史的傳播從單向度變?yōu)槎嘞蚨?,變“我”敘述為“我們”敘述,變“我”記得為“我們”記得,增強世界各國人民尊重歷史、共鑄和平的共識,建立世界范圍內(nèi)的認知共同體、從而建立起捍衛(wèi)和平的行動共同體。
  本期編輯:曹林 潘琳娜 綜合新華日報
 
聯(lián)系我們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